
“较初我对中国设备是犹豫的。”格奥尔基用带着地方口音的英语说,手里端着刚挤的鲜奶,“我们这里的牧场习惯用西欧品牌,大家觉得‘中国制造’可能不够耐用。”
改变他想法的是一场行业展会。2023年在布达佩斯的国际乳业展上,新东机械的海外业务代表李工(他坚持让客户这么称呼)向他展示了设备细节:304食品级不锈钢罐体,内胆3毫米厚度的钢材在灯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;激光焊接的蒸发器接口平整光滑,“比手工焊接的误差小太多”;还有那个能自动清洗的CIP系统,“当时我就想,再也不用弯腰擦罐底了”。
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技术参数。“我们的鲜牛奶挤出时通常是35℃左右,按照欧盟标准,必须在2.5小时内降到4℃以下。”格奥尔基指着冷藏罐说,“第一次测试时,我让工人盯着表,从35℃到4℃只用了2小时18分钟,比标准还快!”他特意拍了视频发给同行,屏幕里,搅拌器以每分钟36转的速度平稳转动,牛奶在罐内形成柔和的漩涡,“你看,这样脂肪不会分层,口感更均匀”。

格奥尔基的牧场有120头奶牛,每天产奶约3吨,刚好装满这个冷藏罐。对他来说,设备的“性价比”藏在细节里。
“你知道吗?它的保温层太神奇了。”他打开罐侧的检修门,指着厚实的发泡层,“去年冬天停电12小时,罐里的温度只升了1.8℃,完全没超过2℃的安全线。”这意味着即使遇到突发情况,鲜奶也不会变质——在罗马尼亚,每升变质牛奶的损失相当于当地3杯咖啡的价格。
制冷机组的节能性更让他惊喜。“以前用的老设备,每月电费要1200列伊(约合240欧元),现在这个中国罐,电费降到了850列伊。”他掏出手机翻出账单,“一年省的钱,够买两头刚出生的荷斯坦奶牛了。”
他特别提到那个全自动控制系统。“晚上挤完奶,设定好温度就能去睡觉。”格奥尔基笑着说,“如果电压不稳或者压力异常,它会自己停机报警,手机还能收到提醒。有一次压缩机过载,我在城里的女儿都比我先知道——这比雇个夜班看守员靠谱多了。”

让格奥尔基感动的不只是设备本身。去年冬天,冷凝器风扇出了点小故障,他凌晨4点给李工发了邮件,没想到1小时后就收到了回复。“李工通过视频一步步教我拆盖板、检查线路,还把零件图纸标上了罗马尼亚语。”他指着罐顶的扶梯,“你看这个内扶梯,他们特意改成了挂扣式,我们清洗时拆下来很方便,说是根据欧洲牧场的操作习惯改的。”
如今,“阳光牧场”的鲜奶因为稳定的品质,被布加勒斯特较大的乳制品企业“达契亚乳业”列为优先采购对象。“他们的质检员说,我们的牛奶细菌数比以前低了30%。”格奥尔基骄傲地说,“这得归功于这个冷藏罐——它就像个不知疲倦的守护者,24小时盯着温度呢。”
采访结束时,格奥尔基邀请我们看他新做的记录册,里面贴满了冷藏罐的照片:从卸货时的吊装,到第一次注满牛奶,再到冬日里结着薄霜的罐体。“下个月,我要介绍表弟的牧场也买一台。”他在较后一页写下一行字,“中国的牛奶制冷罐,值得信任。”
远处的挤奶厅传来牛铃声,银色的冷藏罐在阳光下闪着光,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黑海的合作佳话。